[2021-09-26]
党史学习:防疫这场仗究竟能不能赢?或许可以从这篇红色经典著作中寻找答案
党史学习:防疫这场仗究竟能不能赢?
或许可以从这篇红色经典著作中寻找答案
1938年夏,抗战局势异常严峻。徐州失守,武汉告急,日军的铁蹄踏破大半个中国。中国抗战的前途究竟在哪里?有人持悲观论调,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亡国论”甚嚣尘上。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的先后取得,又让一些人开始盲目乐观,高唱迅速击败日本的中国“速胜论”。
为了批驳“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回答困扰人们的种种问题,同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以《论持久战》为题发表了激情洋溢的长篇演讲。他明确指出,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在演讲中他还提出了“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 “兵民是胜利之本”等重要战略论断。
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取得完全胜利了吗?
但事实证明,盲目解除或者放松防疫措施,单纯依靠接种疫苗来实现所谓“群体免疫”,无法挡住肆虐的疫情。奉行这套政策的国家自己并没有从中获得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任何好处,每日新增病例反而呈五位数甚至六位数增长,许多无辜的生命因这种“躺平式”的防疫政策而白白牺牲。
“持久中的速决”,扑灭疫情宜速宜严。我国的疫情防控不可谓不严格,但疫情变化波谲云诡,而到目前,人类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源头和宿主、传播途径、致病机理、危害性、致命性、诊疗方案、救治药物等,还没有完全研究透彻。跟踪国内新增病例的传播路径也发现,病毒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刁钻,让人防不胜防,我们无法保证疫情防控永远不出任何漏洞。因此,抗疫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及时发现漏洞、封堵漏洞,及时将传染链阻断,扑灭偶发疫情,不断完善我们抗疫的体系,把防疫的代价成本逐渐缩小。